Search

【研之有物】《清代臺灣人想吃海鮮竟要仰賴進口?一窺鹹魚是國民海產、富人吃海味炫富的時代》:
  • Share this:

【研之有物】《清代臺灣人想吃海鮮竟要仰賴進口?一窺鹹魚是國民海產、富人吃海味炫富的時代》:https://bit.ly/2XlxVdJ​

過往,清代臺灣的海產消費與生產歷史較常被忽視,中研院研究員 #林玉茹 整理日記、帳簿、海關報告書,以及日治初期調查等多元史料,補足臺灣海洋史的一塊重要拼圖,並提出了「進口導向」的原創性觀點。​

「結果是這樣,我也嚇一跳。」清代中葉以後,臺灣人想吃海鮮竟然得仰賴大量進口!​
 ​
晚清臺灣人想吃上一桌海鮮,絲毫不容易。​

首要原因是:人口增加,讓海產需求大幅成長。​

「清代初期,原住民跟漢人人口差不多 20 萬,到了嘉慶中葉已經到了 110 萬人。」由於人口急速激增、經濟成長,連帶大幅提升消費力,在海產供應有限下,便形成供不應求的趨勢。​

但為何海島臺灣,海鮮竟然會生產不足?​
 ​
這與第二個原因有關:重稅與天然環境,讓漁民時時面臨「歹年冬」。​
 ​
清代時,臺灣承繼荷鄭時期的苛稅,不像中國內地漁船可免稅,漁民因而苦不堪言,專業漁民和漁村都偏少。除了稅賦沉重,季節、地形也限制了漁業發展與生產量。彼時動力漁船尚未問世,冬季出海捕撈大受風力與洋流影響,因此坊間流傳「掠半冬,食一冬」(打漁半年,支撐一年)的俗諺,偏偏五到十月又多為枯魚期,想要單靠打漁討生活可謂大不易。​
 ​
魚獲少、課稅重,中北部漁民只能「斜槓」求生,兼職務農或其他營生。為數不多的專業漁民,主要集中在嘉義至打狗一帶,這裡潟湖多,宛如天然的防風屏障,但產量仍不足以供應全臺。​
 ​
臺灣海產依賴進口還有第三個原因:保存技術限制。​

在冷藏技術尚未成熟的時代,只能靠加工來保存海鮮。無論是煮乾成魚脯,或者醃成鹽脯,鹽都是加工必需品;偏偏北部缺乏鹽場,日常用鹽原先就短缺,遑論再挪來加工。除此之外,島內交通不便,路途常有強盜,沿海航運則是危險重重。​

種種原因,讓「南魚北送」增添困難,北部想吃到海產與鹹魚,勢必得仰賴相對穩定的進口一途。​
​ 
#海洋史講座 #免費報名 #本週六登場
〖臺灣海洋史系列講座〗清代臺灣人居然這樣吃海鮮🦐🐟🐙?
▎日期:09/18(六)14:00 - 16:00
▎地點:WORDS LIVE(台中市南區忠明南路478號)
▎講者:林玉茹(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)

報名由此去☞ https://forms.gle/STgPQZbzX51Nut3J8

主辦單位:國家海洋研究院
承辦單位:故事StoryStudio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歷史中的生活,生活中的歷史。 投稿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 授權、合作等事宜聯繫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